來源:山東埃爾派粉體科技有限公司發布日期:2021-04-21
由于超細粉體的大比表面積效應,解決超細粉體的團聚問題成為制備超細粉體過程中的一大關鍵技術,因此粉體的表面處理技術已經成為解決超細粉體團聚的一種重要途徑。
超細粉體的表面處理主要分為超細粉體的表面修飾和表面包覆。
超細粉體的表面修飾是:利用有機物改善粉體的表面化學與物理的特性,同時,在提高粉體分散性的過程中也可以給粉體帶來新的特性。
超細粉體的表面包覆是:通過有機的表面活性劑改變粉體的表面能,進而改變粉體在分散體系中相界面之間的界面張力,在粉體表面形成一層具有一定厚度的吸附膜,以此來改變粉體的表面特性使超細粉體顆粒之間相互分離,并賦予粉體新的特性。
一、超細粉體的表面修飾
用于表面改性的有機物與超細粉體顆粒之間達到最大程度的浸潤,是實現良好表面修飾效果的前提。改性有機物與超細粉體顆粒之間達到最大程度的浸潤,就是形成均勻致密的包覆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機改性劑在超細粉體顆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學吸附作用。
物理吸附:就是通過有機改性劑與超細粉體顆粒表面之間的范德華力、靜電引力等物理作用產生的。
化學吸附:就是利用超細粉體顆粒外表面的官能團等與有機改性劑之間的化學反應連接在一起產生的。
超細粉體的表面修飾方法主要包括:靜電吸附、偶聯劑處理等。
靜電吸附:超細粉體的表面在不同環境中會帶有不同的電荷,選用與目標粉體電荷性相反的麗茲行表面改性劑,在靜電作用下便可使表面活性劑吸附到超細粉體表面。
偶聯劑處理:偶聯劑是一種分子量不大,但能同時與無機物和有機物分別反映的一種化合物。偶聯劑一端與目標粉體進行反應,結合在其表面,另一端與分散介質相互作用,達到分散的目的。
二、超細粉體的表面包覆
超細粉體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粉體表面包覆技術的發展。超細粉體表面包覆技術主要包括機械混合法、氣相沉積法及化學法等。
機械混合法:機械混合法是利用沖擊力、摩擦力等機械力將改性劑均勻分布在超細粉體表面,各組分之間相互擴散滲透,形成包覆層。目前主要的應用技術有球磨法和高速氣流沖擊法。
氣相沉積法:此方法主要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法和霧化液滴沉積法,其原理都是利用在過飽和體系中的表面改性劑在超細粉體顆粒表面形成對超細粉體顆粒的包覆。
化學液相法:在溶劑環境中進行化學反應,使得表面改性劑對超細粉體顆粒進行表面包覆。常用的化學液相法主要包括沉淀法、溶膠凝膠法、微乳液法等。
三、核-殼結構
在超細粉體的表面處理中,核殼結構是非常值得一說的內容。通過表面改性雜質對超細粉體的表面包覆形成粉體與雜質的核-殼結構。
核-殼結構:是指具有核與殼結構的物質,構成物質的核與殼分別為不同的物質。
對于進行表面改性處理的超細粉體,核就是超細粉體,一般在幾十到幾百納米自檢,而殼就是改性雜質,一般在幾納米到幾十納米之間。采用特定的方法對某種目標粉體進行核-殼結構的處理,使得此種超細粉體得到我們想要的性能。改性雜質(殼)與超細粉體顆粒(核)的結合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直接固溶到超細粉體的內部;改性雜質偏析于晶界之間;形成表面層。被改性雜質(殼)包覆的超細粉體顆粒(核)在燒結的過程中,一般改性雜質會成為燒結助劑,有利于材料的致密化,并能有效的降低燒結溫度。